![]() 好萊塢也許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電影生產基地,但一定是最受全世界觀眾歡迎的電影基地,從19世紀20年代建立起制片人中心制,好萊塢就一直在不斷地探索能夠把觀眾吸引進影院,并釘在扶手椅上的方法,60年代大制片廠時代宣告落幕,但是“電影一定要吸引觀眾”仿佛作為金科玉律留在了好萊塢,無論是商業大導還是獨立鬼才,無不深諳其中的門道。在好萊塢的劇本里,讓觀眾陷入劇情無法自拔的,有以下幾個不可缺少的要素: 一、電影的故事要完整、易懂好萊塢的主流電影,也就是我們稱之為“大情節”的影片,都有一個矛盾清晰的開頭,一個塵埃落定的結尾,故事中有懸念、有高潮——而且每一場、每一幕都有高潮,這就是我們說的“完整”,影片的戲劇沖突要一目了然,老少咸宜。 ![]() 三“S”的敘事原則是好萊塢電影人的發明,也是贏得票房的法寶。所謂三“S”的原則即:影片的開頭,要給觀眾一個Surprise(驚訝、驚喜,泰坦尼克號開頭杰克贏錢和海港的大場面),以吸引觀眾;影片的展開部,要能設置Suspense(懸疑、延宕,杰克愛上了露絲,后者卻已經名花有主,相愛后卻遭遇沉船),以便留住觀眾;影片的結尾,要給觀眾一個Satisfaction(滿足、稱心,兩人的愛情得到了永恒,海洋之心的下落有了答案),以此來慰藉、回報那些掏了錢買票的觀眾。 二、電影是成年人的童話 ![]() “黃金時代”也是好萊塢大制片廠時期最鼎盛的年代,1939年的《亂世佳人》,是這一時期好萊塢電影的最高峰。20世紀三四十年代,西方世界發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經濟危機、工人失業、法西斯主義肆虐,但這些悲傷與痛苦卻極少出現在好萊塢“黃金時代”的影片中,彼時的美國歌舞劇盛行,影片中人人衣著華麗、住處富麗堂皇,劇情也多以大團圓結尾,這讓人暫時忘卻了生活的艱辛,電影院成了逃避現實的場所,以至于美國觀眾就算身上只剩最后一毛錢,也心甘情愿去電影院看一場電影,而影院為了吸引觀眾,也更大力推行優惠措施,有時候一張票能聯系觀影,有時候在影院中舉行抽獎游戲,讓運氣好的觀眾嘗嘗甜頭。 ![]() 黃金時代也是好萊塢電影工業體系建立的關鍵時期,電影制作的分工越來越細,流水線作業也越來越成熟。好萊塢主流電影所承載的,大多是虛幻的、白日夢般的世俗神話,這與美國人把電影長期定位于商業娛樂行業有關——電影發明伊始,愛迪生發明“活動視鏡”時,已經有人在研究投影技術,他卻堅持使用黑箱放映,讓人排隊從小孔中看電影,因為這樣更賺錢。當然,也與麥卡錫時代美國當局迫害好萊塢人士的“黑名單”事件有關。 三、使用固定的敘事類型與方式 好萊塢從1915年開始借鑒生產汽車的辦法來生產電影,創立了制片廠制度,將電影視為一個流水線產品來快速制造,到30年代,電影的制作幾乎被大制片廠全盤控制,為了保證每一部電影都有市場,制片人將電影制作模式化,由此產生了我們常說的類型片:西部片、科幻片、喜劇片、歌舞片、冒險片、犯罪片等等。這些影片都是對某種成功電影的復制,所以看多了好萊塢影片,觀眾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彼時除了卓別林、斯特勞亨等繼承了格里菲斯特立獨行創作傳統的個別導演作品,好萊塢所產生的電影很少有鮮明的個人藝術風格,而趨向了這幾種固定模式。類型片的定義不斷完善,到現在已成為好萊塢的殺手锏。 ![]() 從藝術的角度來說,重復和模仿之作很難入流。但事實也已證明,某種相對固定的電影樣式確實能吸引源源不斷的觀眾。結合觀眾觀看的習慣,把某種電影樣式和影像特征予以強化并實施局部翻新,是好萊塢電影在敘事方面的又一個謀略。如果說好萊塢電影人也還是有一些個性和創造精神的,那也只能在類型化電影的總體框架內追求豐富多彩了。 四、強大而有認同感的主角 ![]() 能否讓觀眾對銀幕上的人物形象產生認同感,是決定一部影片成敗的關鍵。在這方面,“黃金時代”的好萊塢深諳個中三味。好萊塢電影中常見的主要人物,既不是富得流油的金融寡頭,也不是一貧如洗、一無所有的勞工或農民,而是不太窮也不太富,知書達理、有點幽默感也有開拓精神的中產階級。對于大資產階級,主人公會給點諷刺與調侃;對于平民階層,主人公會給點同情與憐憫;對于法律與準則,則采取總體尊重、局部戲弄的態度。顯然,這樣的人物是最容易在廣泛的人群中獲得認同的。 ![]() 有人說,好萊塢多年來推銷的是中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但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更多的是出于商業動機,出于為了獲得普遍的認同感。在電影的前十分鐘里,一定要設計一個事件表現出主人公的主動和強大,成了好萊塢編劇們的金科玉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