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游戲改編電影,探路者非《超級馬里奧兄弟》莫屬,這部由熱門游戲《超級馬里奧》改編而成的電影,于1993年問世,雖然票房失利,卻也造就了一種全新的電影類型——游戲改編電影。 ![]() 隨后,《街頭霸王》(1994)、《古墓麗影》(2001)、《最終幻想》(2001)、《生化危機》(2002)、《靜寂嶺》(2006)、《波斯王子:時之刃》(2010)、《憤怒的小鳥》(2016)等游戲均被改為電影或電視劇,近幾年,更是在育碧、暴雪等游戲廠商和影視公司的聯合推動下,《刺客信條》、《魔獸爭霸》、《合金裝備》等開始試水改編電影。 游戲正在成為內容生產者 游戲的交互性與敘事生產能夠迅速而強力地創造IP,然而在今年以前,游戲改編電影一直命途多舛。《古墓麗影》與《生化危機》的第一部電影都在2001年前后上映,抓住了女英雄的核心形象與游戲本身的動作要素,后續的作品卻墮入平庸。同樣是2001年上映的游戲改編電影,《最終幻想:靈魂深處》使用全CG制作,造成的巨額虧損讓史克威爾差點倒閉。 事實上,以好萊塢代表的電影產業及其背后的資本對于游戲改編電影一向存有疑慮。其根本原因在于,不論是歐美、日本還是中國,游戲長久以來在整個文化體系中處于邊緣位置。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里,盡管游戲產業飛速發展,游戲類型逐漸豐富,游戲的內容與技術不斷進步,在主流社會的視野里,它仍然是一種年輕的娛樂形式,甚至歸類為“第九藝術”都是最近幾年才被認同的事。而電影,經過了一百多年的發展,已經是一種相對成熟的媒介,擁有完備的工業體系,被主流輿論認可為“藝術”。 這一波游戲改編電影的熱潮,仍然顯露出一種趨勢:游戲,正在成為主流的文藝形式,成為產業鏈上游的內容生產者。 從2015年開始,游戲改編電影的趨勢就如脫韁野馬停不下來,《魔獸》、《怒鳥》、《割繩子》、《刺客信條》……不管最后成績是好是壞,都給人一種感覺:游戲業向電影業的產出時代開始了。 第九藝術洶涌入侵第八藝術 頑皮狗出品的《神秘海域》一直被業界奉為殿堂級神作,四部作品四段比肩好萊塢大片的尋寶冒險。難忘的劇情和角色以及電影化的敘事手段,使得這款游戲擁有得天獨厚的改編資質。 自打2008年索尼宣布將拍攝《神秘海域》電影至今已過去了8年多時間,期間電影經歷了多次人員變動,“神海”電影跳票或許早就成為玩家心中見怪不怪的事情了。直至2016年10月份索尼又找到了《博物館驚魂夜》導演肖恩。利維擔任電影導演,據說總算八字有了那么一撇,我們可以坐等下一步的宣發了。 除了《神海》,卡普空的《怪物獵人》也在積極地籌備走上大銀幕。在最近娛樂媒體《Deadline》進行的一次訪問中,制片人杰瑞米·博爾特(JeremyBolt)表示:“《怪物獵人》將成為我們下一步將要拍攝的電影。卡普空將會把相關版權放出——要知道,《怪物獵人》現在可是比《生化危機》更火熱的游戲系列。” 杰瑞米·博爾特與導演保羅·安德森目前完成了《生化危機》電影的最后一部,名為《最終章》(TheFinalChapter)。電影將于2017年1月上映。此外,安德森已經完成了《怪物獵人》劇本的第一稿。《Deadline》報道說,《怪物獵人》電影仍然將使用《生化危機》的原班人馬進行拍攝,全片拍攝大約會投資5000萬美金。 就連一向以死板保守形象著稱的任天堂,也決定將《超級馬里奧》改編成電影,當然這次必須自己把關。 越來越多我們熟悉的游戲系列正在成為風味各異“濃縮式大片”,它們把我們在游戲里動輒投入的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小時,縮減成兩個多小時的視覺、聽覺盛宴,不過這也正是游戲和游戲改編電影的矛盾根源所在,試想一位游戲時間100小時以上的《怪物獵人》玩家,和一個從來沒玩過《怪物獵人》的普通觀眾,近距離面對銀幕上一頭雄火龍時,感受絕對天差地別。 如何平衡這兩者的差異,從而讓兩方都得到比較好的觀感,這是一道難題。 拍完主機大作還有手游大作 2016年12月份,網易手游《陰陽師》將改編真人影視的消息炸了鍋:工夫影業、華誼兄弟電影和網易影業宣布,將聯手改編《陰陽師》這款現象級移動游戲,打造同名真人電影和劇集。 目前,官方并沒有公布完整的拍攝時間計劃,但有關劇本創作已經著手開始。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游戲改編,也是網易影業成立以來公開的首部電影項目。隨著IP價值越來越受關注,影游聯動是許多人都想探索出來的一條康莊大道,而實際上國內鮮有成功的案例,手游改編更是乏善可陳。 手游的壽命和熱度都不會持續很長時間(當然也有例外),它不像魔獸單靠情懷就能賣幾億票房,目前手游改編電影,僅有一部《憤怒的小鳥》算是成功的案例。 2017年,很多諸如《熱血江湖》、《水果忍者》、《大話西游》、《貓咪后院》還有光聽名字就能雷倒一片的《俄羅斯方塊》這些改編已經在路上,借由著大量的玩家、粉絲、觀眾,廣泛的知名度下,這些影游聯動才有基礎,當然僅有基礎還不夠,改編后的作品起碼要像《憤怒的小鳥》一樣不招人反感,才真有可能引爆觀眾(玩家)。 游改影的撲街事業該停下了 事實上,無論是暢銷文學作品還是暢銷游戲,他們的改編電影向來不討好,這是因為觀眾對原作的預期通常很高,導致電影很難拍出彩。 相對于文學作品,游戲改編電影的特殊性在于想象的發揮空間大大縮水。游戲本身就是通過圖像來實現,電影要滿足玩家的情懷,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就是還原游戲中的動作與場景。基于游戲對交互性的強調,而會在劇情設置上做一定程度的簡化,使得電影想要對游戲的深度進行擴展非常不易。然而即便粗暴地高度還原游戲,贏得了粉絲未必就能贏得市場。 有人說過,如果暴雪再來一部《魔獸》,或許國人就沒有那么多情懷可以讓它消耗了,至少對于那些沒有接觸過魔獸,慕名而來又失望離去的觀眾是這樣。 拿離最近的《刺客信條》來說,這部電影“爛番茄”上的新鮮度只有16%,影片的豆瓣評分也只有6分。觀眾詬病最多的地方還是在劇情不通順,動作場面過于重復沒有代入感。沒有接觸過游戲的觀眾幾乎可以Pass這部電影了。 可能也是自覺單純情懷不太好使,很多游戲改編電影開始利用中國電影公司的資金支持、對中國觀眾需求的了解,中外合拍游戲改編電影成為不少游戲方的選擇。如《魔獸》,吳彥祖出演,中影、華誼兄弟等也成為該片的投資方;知名媒體人楊瀾創立的陽光七星媒體集團旗下七星娛樂投資《俄羅斯方塊》,并將在中國取景,采用不少國內演員。 又是意圖借助中國市場火一波的節奏。 可惜,無論游戲IP本身價值多大,簡單套現都是不可取的,沒有花時間和功夫的打磨,只是一錘子買賣,勢必不能獲得市場的認可。《哈利波特》系列10年成長,《指環王》到《霍比特人》歷經14年,由時間塑造超級IP,其效果得到了觀眾的最大認可。諸如《刺客信條》和《魔獸》這樣的IP,在游戲圈里他們是頂尖,但在電影圈里,他們還是Lv.0開始練級的新手。 為什么不呢? 育碧影業(UbisoftMotionPictures)的前任CEO讓·朱利安·巴赫內(JeanJulienBaronnet)認為,電子游戲改編的電影終有一天可以榮登大雅之堂。 在最近一次同媒體GameSpot進行的采訪中,巴赫內用簡單有力的反問句回答了關于“電子游戲電影能否獲得奧斯卡”這一問題。 他說:“為什么不會呢?” 任何精心打磨、各方面出色的電影都不取決于“由什么改編而來”,游戲改編這個噱頭早晚會被淡化,但游戲業與電影業的聯系,會因此變得更加緊密。 但愿新的一年,我們看到的游戲電影爛片少一點,誠意好片多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