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喜羊羊與灰太狼之牛氣沖天》實現了9000萬元票房的奇跡。自此,我國動漫產業動畫高歌猛進。2014年,票房逾半億的國產動畫電影已有7部,其中《熊出沒之奪寶熊兵》單片票房破2億元。但在第23屆金雞百花電影節上,業內人士對國產動畫電影的憂慮并未減少。 在許多業內人士看來,不論是“喜羊羊”還是“熊出沒”,都是同一個模式:前期大量投入,用電視劇或者網絡游戲積累用戶,再整合線上、網絡、出版物、廣告授權等整個產業鏈。這暴露出國產動畫電影動畫形象創造力不足,不但拉長了資金鏈,而且動畫企業很難成長壯大。 “主要是動畫電影對產業標準化要求很高,美國、日本等都有一套成熟的產業化流程,動畫從業者能夠很快地融入到這個行業,但中國缺乏一套完備體系,很難孵化出優秀的動畫形象。”北京青青樹動漫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武寒青說。 在影評人看來,比缺乏動畫形象創造力更令人擔心的是國產動畫電影的“低齡化”。相比國外一些老牌動漫公司出品的作品,無論是《冰雪奇緣》《神偷奶爸》的“合家歡”,還是《機器人瓦力》的思想性,國產動畫電影在藝術表達上仍然難脫“哄逗孩子”的窠臼。 “在我國,一談起動畫人們就會把它和充滿說教色彩的兒童動畫片聯系起來。”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科學藝術中心主任張之益說,目前全球動畫創作的趨勢是“全齡化”,一部好的動畫作品,所關注的應該是成人的“兒童心理”和兒童的“成人世界”,是當下技術創新、藝術突破、文化思考的綜合體現。“我們的眼光還遠遠達不到國際的高度。” 在暨南大學藝術學院新媒體藝術系主任李杰看來,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國產動漫電影發展的層次,“我國很多動畫電影之所以有不俗的票房,跟電影本身沒有什么關系,只不過是因為目前觀眾可選擇的余地不大。” 李杰表示,不管是動畫電影的產業化不足還是“低齡化”,其背后都是高水平人才的缺乏。據介紹,目前我國動漫從業者只及韓國的三分之一,因動漫人才實戰經驗不足,且一些高端人才沒有形成合力,導致動漫人才匱乏和人才培養機制滯后已成為制約我國電影發展的巨大瓶頸。 “我國在校的動畫專業學生已達到40萬人,但培養出來的動畫人才一年可能都不到1000人。”李杰說,動畫是個實踐性極強的行業,不在市場上摸爬滾打十來年,很難真正入行,但目前院校的動畫教師大多沒有動畫制作經驗,培養出的學生市場難以接納。 一些業內人士介紹,目前,政府對國產動畫電影的扶持政策有些地方在執行過程中有所“變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行業的健康態勢。2006年,財政部、廣電總局等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推動我國動漫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此后,大量動漫產業園在各地拔地而起。在產業園注冊的公司,既享受著房租、稅收等方面減免政策,還享有政府給予的補貼。 “相比優秀動畫形象的創作和培育,拼湊或炒剩飯而成的動畫電影收益更加短平快,這就導致了有些動畫電影公司進駐動漫產業園后,直接目的不是做出優秀的動畫,而是怎么賺錢。”李杰說,當在不在專業上花力氣已經沒什么差別時,就會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進而對產業的發展和人才的成長形成損傷。 “政府的扶持政策確實讓一些人鉆了空子,一些產業園也出現了空心化的現象。”武寒青說,政策只有按照制定初衷發揮作用,才能推動產業發展,這值得思考。 如何讓國產動畫電影在“拓荒”之后繼續擁有強大的發展力量,業界比較一致的看法還是要把國產動畫電影放到市場中去,讓產業按照市場規律成長,從人才培養、產業政策、行業法規等方面完善國產動漫電影發展的鏈條。 “迪士尼等老牌動畫霸主所累積的品牌和技術優勢是我們無法規避的強大壁壘。但新的動畫技術、全球化市場、視覺文化的來臨,也讓我們的后發性成為機遇。”張之益說。(完) |